找到相关内容5148篇,用时7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心性思想研究

    因此综合上面三段经文有关“心性”的思想主旨来看,我们有理由认为《楞严经》中的“心性”和合,基本上都是在规范真心和妄心的本质属性,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或哲学范畴,更不是与真心和妄心有别的全新的“心性”学...阿难与诸大众无始以来误被二障所缠(烦恼障。所知障)、无明所蔽,所以对于寂静、常恒的圆妙真心,没有生起正确的认识,从而一直处在六道当中生此死彼,相续不断。因此综合上面三段经文有关“心性”的思想主旨来看,...

    常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65881068.html
  •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——心气沉定 深入论藏

    大齐《印度理则学》一书,指出其四个特点:一是文字清白,使任何人都能将过去无法卒读的读通。二是时时与传统逻辑相对照,使因明增更加清楚。三是多处显示综合处理,如将极成归纳为自性、境界、差别、依转四种极成。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51081341.html
  •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

    的思想精蕴。   真正说来,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,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。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,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,从而体现出“大道”的中国精神。宗教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2081413.html
  • 王阳明“四句教”析论 (上)

    。[14]   最后一段讲“致知在格物”。   综合上述四段引文,表面上阳明讲所有工夫都有其共通意义,而其实质用意是指出所有工夫相即不离,圆融为一。   至于阳明的“四句教”──“无善无恶是心之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381600.html
  • 王阳明“四句教”析论

    14]   最后一段讲“致知在格物”。   综合上述四段引文,表面上阳明讲所有工夫都有其共通意义,而其实质用意是指出所有工夫相即不离,圆融为一。   至于阳明的“四句教”──“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581604.html
  • 格物与致知——论湛王之辩兼析心学的义理规模

    孰是孰非的莫衷一是,正是典例.而唐先生倡议作同情的理解以求汇归成就一丰富的儒学大流,他所谓的无诤法,与其说是他个人那富於综合会通的哲学心灵的独特表现,毋宁说是诠释者应有的责任.当然更准确的说,此无诤法...

    郑宗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781608.html
  • 吴飞:洛克论宗教宽容

    ”的事,综合了《第二篇政府短论》和《宽容短论》中的说法。《第二篇政府短论》中说,人法的职权范围就是无关紧要的事,而且宗教仪式就是这种无关紧要的事;《宽容短论》中还是把无关紧要的事放在了政府的职权范围...

    吴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881611.html
  • 佛教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

    依智不依识”。   综合以上所述的四点,欧阳竟无先生认为宗教与佛法,“一者崇卑而不平,一者平等无二致;一者思相极其锢陋,一者理性极其自由;一者拘苦而昧原,一者宏阔而证真;一者屈懦以从人,一者勇往以从己...

    汪祖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1281864.html
  • 世界各国佛教发展与中国佛教的关系(2)

    就是最澄修学的地方。其特色是综合所有佛陀的教义而假定佛陀在悟道时就有这些思想,只是他就听者不同的水准和能力而以不同的方式说出。这样广泛的将所有佛教宗派启成一完整的系统,吸引了许多僧侣来到天台的中心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281886.html
  • 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

    基督教事务的综合管理;3、教堂对各聚会点的管理;4、堂或点对其它形式的小型聚会点、祷告点的代行管理。   [18]李向平《“场所”为中心的宗教活动空间——变迁中的中国“宗教制度”》,香港道风山《基督教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73681903.html